top of page

論壇文章

許德育
2023年11月16日
In 充實信仰內容
教宗方濟各敦促世人不要對處在困境的人轉面不顧,他們是生活在戰區的兒童、支撐不到月底的家庭、受剝削的勞工,以及被一種感覺自己是失敗者的文化所困惑的青年。教宗指出,他們 都是我們的近人,需要嚴肅和有效的政治及法律承諾。 (梵蒂岡新聞網)窮人的目光改變與他相遇的人的生活方向,但需要有勇氣注視那雙眼睛,然後行動起來,不是根據我們的需求或意願,而是基於別人的所需提供幫助。這是教宗方濟各第7屆世界窮人日文告的思想。聖座新聞室6月13日公布了這篇文告,主題取自《多俾亞傳》:“對一切窮人不要轉面不顧”(四7)。 教宗首先提到世界上的貧窮狀況,指出“窮困的河水”流過我們的城市,越流越寬,“直到溢出”。那河水似乎衝到我們跟前,兄弟姐妹們高聲請求幫助、支持和關懷的呼聲越來越強烈。教宗提到:“窮人成了能頃刻打動我們的圖像,但在路上親自遇見他們時,取而代之的會是麻煩和邊緣化。”良善的撒瑪黎雅人的比喻要求我們的臨在,因為“親自參與是每位基督徒的召叫”。 接著,教宗以若望廿三世在60年前發表的《和平於世》通諭第6段的內容為依據,指出為確保許多人能過上具有尊嚴的生活、讓這位教宗的心願得以實現,還有許多工作需要完成,“也須透過嚴肅且有效的政治和法律上的承諾!”教宗祈願許多公民的團結互助及輔助原則得以發展。總之,不要觀望,等待“從高處”得到什麼。“在轉變和承擔責任的進程中,那些處於困境的人也必須參與並得到陪伴”。 此外,教宗的目光也伸展至新貧族。他提到戰爭導致兒童的生活處境困難,前途受損。為此,教宗敦促世人莫對這種情況習以為常,而應請求和平的恩典,它是上主的恩賜和致力於正義與對話的果實。教宗也提及物價上漲導致人們在食品或藥物之間作出選擇。因此,世人應為此發聲,使享有這兩種物品的權利得到保障。 教宗提到兒童、家庭,還有被迫接受非人性待遇而領受微薄薪水的勞工,或“過多的事故受害者”,這些事故是在即刻賺取利潤而不顧安全的思維的主導下發聲的。青年的情況也令人極為擔憂,“多少青年的生活受到挫折,他們甚至自殺。這些青年被一種文化所迷惑,感到自己‘一事無成’且是‘失敗者’”。教宗邀請世人,“面對這些邪惡的煽動,我們要幫助他們,使每個人都能找到前行的道路,好能獲得一種強健且為他人著想的身份認同”。 面容、經歷和心靈:這些是教宗方濟各眼中的窮人,他勉勵人們與他們分享自己家中的食物,以示兄弟友愛。教宗也承認許多“鄰居”的奉獻,他們並非“超人”,而是能夠聆聽、交談和給出建議的人。“對這麼多義工的感激要求我們祈禱,使他們的見證結出碩果”。“對一切窮人不要轉面不顧,這能獲得慈悲的恩惠,獲得那賦予整個基督徒生活意義的愛德的恩惠”。 在紀念嬰孩耶穌德肋撒誕辰150週年之(https://nanthony.catholic.org.tw/index.php/2023/06/10/cremona-150-years-teresa-lisieux/)際,教宗在文告結尾引用這位聖女的話“每個人都有權利得到愛德的光照”,要求眾人始終將目光停留在耶穌人而天主的面容上。 鏈接網址:教宗方濟各第7屆世界窮人日文告:不要對窮人轉面不顧 – 梵蒂岡新聞網 (v(https://www.vaticannews.va/zht/pope/news/2023-06/pope-francis-world-poor-day-message-politics-tobit.html)aticannews.va)(http://vaticannews.va)(https://www.vaticannews.va/zht/pope/news/2023-06/pope-francis-world-poor-day-message-politics-tobit.html)
教宗方濟各第7屆世界窮人日文告:不要對窮人轉面不顧 content media
0
0
19
許德育
2023年8月21日
In 充實信仰內容
大家對於堂區的禮儀(彌撒、聖事、聖儀、敬禮...)有任何疑問想要討論都可以在此提出喔!!!
0
0
40
許德育
2023年7月21日
In 充實信仰內容
童貞瑪利亞── 信德及望德之母, 妳是我們這被冷漠所扭曲人類的榜樣, 請妳使我像妳一樣, 願意接受天主的旨意, 為顯揚和讚頌祂的慈愛。 瑪利亞──剛毅之母, 妳洞悉我的心靈, 請不要讓我氣餒。 我滿懷信心將我的生命交託在妳的手裡。 請治療我的創傷, 願妳的溫柔在我人生的旅途上陪伴我。 愛德之母, 妳的臨在 使我們家人共聚一堂, 因而滿心喜樂。 請幫助我傳遞天主的溫柔與愛 給孫子及青年們, 好使我們除了為他們祈禱以外, 也能與他們一起祈禱。 瑪利亞,請為他們轉求, 為獲得聖神的恩賜; 請扶持我的軟弱; 請傾注慰藉到我的心中; 好使我為生命的美好作見證, 在年輕人當中留下足跡, 並意識到人生的短暫, 以及天父在永恆中以擁抱等待著我們。 阿們。 (天主教會臺灣地區主教團 譯)
0
0
32
許德育
2023年1月01日
In 充實信仰內容
教宗方濟各 第 56 屆世界和平日文告 2023 年 1 月 1 日 無人能獨自得救 共同對抗新冠肺炎 一起踏上和平的道路 「弟兄姊妹們,至論那時候與日期,不需要給你們寫什麼。 因為你們確實知道:主的日子要像夜間的盜賊一樣來到。」 (得前五 1~2) 1. 聖保祿宗徒用以上幾句話來勉勵得撒洛尼教會,要他們保持堅定,心神 和雙腳穩穩地扎根,目光要凝視著四周的世界以及歷史大事,即使是在等 待主的再來時亦當如此。當悲慘的事件似乎壓垮我們的生命,感到陷入不 義和受苦的黑暗且艱困的漩渦中,我們依然受到召喚,要保持心靈的開放, 懷抱希望,依靠天主,相信祂臨在於我們當中,以溫柔陪伴我們,在我們 疲累時支持我們,更重要的是祂指引我們的道路。為此聖保祿宗徒不斷勸 勉該教會要保持警醒,追求善良、正義與真理:「所以我們不當像其他的人 一樣貪睡,卻當醒寤清醒」(五 6)。他這話是一項請求,要我們保持警醒, 不要因恐懼、悲傷或順服而畏縮不前,或變得煩亂沮喪。我們反而應該像 哨兵一樣提高警覺,甚至在最黑暗的時刻,隨時準備迎接曙光初現。 2. 新冠肺炎使我們墜入暗夜。它擾亂了我們的日常生活,打亂了我們的計 畫和慣常的活動,而且破壞了生活表面上的平靜,即使是在最富裕的社會 中亦不例外。它導致迷失和痛苦,也造成許多弟兄姊妹的喪亡。 在這股突如其來的旋風中,以及在一個即使從科學觀點來看也是一團混亂 的情況,世界各地的醫護人員因此都動員起來,以減輕巨大的痛苦和尋求 可能的藥方。同時,當權者也必得要採取各種措施,組織起來並設法努力 回應這樣的緊急情況。 新冠肺炎除了對身體的影響,造成長期性的重大後果,也引起許多個人和 家庭的忐忑不安;長期的孤立以及各種不同形式的限制自由,更都加深了 身心的不安。 我們也不可忽略此疫情所造成的社會及經濟秩序的破裂,以及它所突顯出 來的矛盾和不平等,同時危害到許多個別人士的工作安全,並使「孤單」 這社會問題日趨嚴重,特別是窮人和在艱難貧困中的人。我們也該想想世 界上許多地方好幾百萬非正式的工人,他們在這段遭封鎖的期間,沒有工 作,也沒有任何支援。 在這種產生沮喪和不滿情緒的情況下,只有極少數的個人和社會能有進 展,因為不滿的情緒會減弱維持和平的努力,反而會在社會上激發的衝突、 挫折感和各種不同形式的暴力。確實,此一疫情似乎使世上最平靜的地區 都會產生懊惱、沮喪,並使生命各種形式的脆弱凸顯出來。 3. 三年後,現在正是反省、學習、成長並讓我們以個人身分和團體身分有 所改變的時候:這是個不可多得的時刻,讓我們能預備「主的日子」。我已 在許多場合中觀察到,經過這一次危機後,我們永遠不會再像從前一樣: 我們會變得更好或更壞。今天我們被問到:我們從此次的疫情學習到了什 麼?我們應跟隨什麼樣的新途徑,為擺脫老舊習慣的束縛,並作更好的準 備,敢嘗試新的事物?我們看到有那些生命與希望的跡象,能幫助我們向 前進,並努力使我們的世界變得更美好? 當然,在直接體驗到自己以及周遭的人們生命的脆弱後,我們可以說,我 們從新冠肺炎學習到的最大教訓,就是明白我們需要彼此。我們最大也是 最脆弱的寶藏就是兄弟情誼--身為天主子女的共同人性。而我們沒有一 個人能獨自得救。因此我們急需一起携手追求並推動那些帶領我們踏上兄 弟情誼之路的普世價值。我們也學習到,我們對進步、科技和全球化效果 的信賴,不只是過度,而且將之轉化成一種沈醉於個人主義和偶像崇拜的 狀況,令我們對曾經如此熱心追求的正義、和諧及和平的許諾,作了妥協。 在這個步伐快速的世界上,不平等、不正義、貧窮和邊緣化等等普遍的問 題,仍然不斷地引起不安和衝突,並產生暴力甚至戰爭。 疫情把這一切暴露無遺,但我們也能發現正向的效果:我們因而變得謙卑, 再次思考某些過度消費的現象,以及有了一種革新的精誠團結感,使我們 對他人的受苦更有敏銳的感覺,也更能回應他們的需要。我們也想到許多 人的投入其中,盡己之能──他們的努力有時真可用英勇兩字來形容── 好使每個人渡過緊急關頭。 這個經驗使我們更意識到,要把重心放在「一起」(together)這個詞彙, 其中包括人民與國家。事實上,我們要一起,在兄弟情誼與精誠團結中才 能建立和平,維護正義,克服最悲痛的事件。確實,對疫情最有效的回應, 是來自社會團體、公眾和私人機構以及國際組織;他們能把他們個別的利 益放在一邊,團結一致來接受挑戰。只有從兄弟情誼和無私的愛而來的和 平,才能幫助我們克服個人、社會及全球的危機。 4. 就在我們大膽地盼望新冠肺炎疫情的最黑暗時刻已過去時,一個可怕的 新災難又降臨人間。我們見到了另一個災禍的突擊:另一場戰爭,從某種 程度來說就像新冠肺炎,卻是由人的決定所發動,這是該受讉責的決定。 烏克蘭戰爭奪取的是無辜的生命,並使人處處沒有安全感,不但在那些直 接受到影響的人當中,也廣泛並不分皂白地波及每一個人,即使是幾千公 里之外的人,也因附帶影響而受苦──糧倉的短缺及油價的上漲,就足以 證明! 顯然,這新冠肺炎疫情的後時代,不是我們所希望或所期待的。這場戰爭, 與全球其他所有的衝突一樣,不僅是直接事關交戰國,而是代表著全人類 的挫敗。雖然人們已找到克服新冠肺炎的疫苗,但為這場戰爭,尚未找到 適當的解決方法。戰爭的病毒當然比起損壞我們身體的病毒更難克服,因 為它不是來自我們的體外,而是來自被罪惡所損壞的人的內心。(參閱:谷 七 17~23) 5. 那麼我們究竟應該做什麼呢?首先,要讓我們的心被這危機的經驗所改 變,在歷史上的這個時刻,讓天主改變我們看四周世界的慣常標準。我們 不再只能完全汲汲於個人或國家的利益,而是必須謀取空間,要為大眾利 益著想,向普世人類的兄弟情誼開放心靈,即承認「我們」屬於一個更大 的團體。我們不能再單單注意於保護自己;現在是大家要共同努力癒合我 們的社會和地球的時候,要為一個更公正、更和平的世界奠下基礎,也要 為追求真正的公眾利益而認真地全力以赴。 因此,為了在新冠肺炎緊急狀況之後能過更好的生活,我們不能忽略一個 基本的事實,那就是我們所經驗的許多道德、社會、政治和經濟危機,都 互有關聯,我們看到的單一問題,其實都是環環相扣的原因及後果。因此 我們受召,以負責的精神和惻隱之心來面對這世界上的挑戰。我們必須重 新考慮保障所有人的公共衛生的議題。我們必須推動促進和平的行動,並 中止那繼續滋生貧窮和死亡的衝突和戰爭。我們亟需關心共同的家園,執 行一些明確和有效的措施來對抗氣候的變遷。我們必須戰勝不平等的「病 毒」,確保所有人都有食物和有尊嚴的勞動,支持幫助那些連最低工資都沒 有,陷於極度艱難環境的人。所有人民都在挨餓,這有關國家民族的醜事 是我們的傷口。我們也需要發展適當的政策,來接納和融入移民以及被社 會所丟棄的人。只有懷著天主無限仁慈的愛所激發的利他主義,慷慨地回 應這些情況,我們才能建立一個新的世界,並才會對拓展天主的國度── 愛、正義與和平的國度──有所貢獻。 在分享這些反省時,我希望在即將來臨的新的一年中,我們能一起前行, 重視歷史給我們的教訓。我向各國及各政府領袖,國際組織的領導人,以 及不同宗教的領袖致上最大的祝福。我要向所有善心人士表達我虔誠的信 賴,他們身為和平的工匠,可以日復一日地努力使這新的一年成為美好的 一年!願無玷聖母瑪利亞──耶穌之母、和平之后為我們及為全世界代禱。 教宗方濟各 發自梵蒂岡,2022 年 12 月 8 日 (台灣明愛會 恭譯)
2023年世界和平日文告 content media
0
0
14
許德育
2022年9月29日
In 充實信仰內容
Saints Michael, Gabriel and Raphael 「看我在你面前派遣我的使者,為在路上保護你,領你到我所準備地方。在他面前應謹慎,聽他的話,不可違背他,不然他決不赦免你們的過犯,因為在他身上有我的名號。如果你聽從他的話,做我所吩咐的一切,我要以你的仇人為仇,以你的敵人為敵,我的使者將走在你前……。」(出廿三20-23) 環繞在天主身旁的精神體受造物──天使   宗徒信經宣認天主是「天地的創造者」,尼西亞‧君士坦丁堡信經則闡述:「天地萬物,無論有形無形,都是祂所創造的」。在聖經上,「天地」二字指一切的存有,整個的受造界,也指在受造物之間的聯繫。聖經既把天地連接,又將之區別:「地」是人的世界,「天」或「諸天」這些詞可以指穹蒼,也可指天主自己的「地方」:所以,我們的「在天之父」(瑪五16)也可指末世的光榮「天堂」。最後,「天」字也指環繞天主左右的精神體受造物──天使所在的「地方」。   拉特朗第四屆大公會議的信仰誓詞肯定說:「天主在時間的肇始,就從無中創造了精神的與物質的受造物,即天使和大地;其後,祂又造了人類,具有靈魂和肉體,好像是集二者之大成。」 天使的存在是信仰的真理   沒有肉身的精神體受造物,聖經通常稱之為天使。他們存在是信德的真理。聖經的證據一如聖傳的一致性同樣地明確。 天使是誰?   聖奧斯定論及天使說:「天使一詞是指職務,而非本性。如果問及這本性的名稱,則回答說是天神;如果問及職務,則回答說是天使。按著他的本性是天神,按著他所執行的職務則是天使」。從他們的整個本質看來,天使是天主的侍從和使者。由於「他們時常看到在天之父的面,」(瑪十八10)他們是「執行命令的大能臣僕,又是服從上主聖言的聽命公侯。」(詠一0三20) 他們由於是純粹精神體的受造物,具有理智和意志,是有位格和不死不滅的受造物。他們遠比一切有形的受造物完美。他們的榮耀足可證明此事。 基督「聯同祂所有的天使」   基督是天使世界的中心。他們是「祂的天使」:「當人子在自己的光榮中,與祂的眾天使一同降來時……。」(瑪廿五31)天使們是祂的,因為他們是藉著祂並為了祂而受造:「因為天上和地上的一切,可見的與不可見的,或是上座者、或是宰制者、或是率領者、或是掌權者,都是在祂內受造的;一切都是藉著祂,並為了祂而受造。」(哥一16)他們更是祂的,因為祂使他們成為祂救恩計劃的使者:「他們豈不都是奉職的神,被派遣給那些要承受救恩計劃的人服務嗎?」(希一14)  天使報喜. 聖母和天使加俾厄爾L'annunciazione.Martino di Bartolomeo. Siena, 1389-1435 天使們自創造開始及在整個的救恩史中,都曾或多或少地傳報這救恩,並為實現天主的拯救計劃服務,如:關閉了樂園之門、保護羅特、拯救哈加爾及她的孩子,及阻止亞巴郎下手祭子;法律是「藉天使的手」(宗七53)而傳報,他們引導天主的子民,預告誕辰和使命,以及庇佑先知等等,以上只是略舉幾個例子而已。最後,是加俾額爾天使預告了前驅(洗者若翰)及耶穌本人的誕生。   降生的聖言由誕生至升天,一生都活在天使的朝拜和服侍中。「當天主引領首生子進入世界的時候,說:『天主的眾天使都要崇拜祂』。」(希一6)他們在基督誕生時所唱的讚美歌,至今仍不斷地在教會的歌詠中迴響著:「天主在天受光榮……。」(希一6)他們保護了耶穌的童年,在曠野中侍候祂,在山園祈禱中安慰祂,那時耶穌大可讓天使從敵人手中將祂救出,如同過去發生以列一般。此外,又是天使們「傳播福音」(路二10),向人宣布基督誕生和復活的喜訊。當基督再次來臨時,由他們傳報並為祂的審判在旁侍候。 在教會中的天使   同樣,整個教會的生活都享有天使們的奇妙和有力的援助。在禮儀中,教會聯同天使崇拜「聖!聖!聖」的天主;呼求天使們的助佑(如感恩經第一式「我們懇切求禰……」,或追思禮儀中的「願天使導引你到天堂……」又或拜占庭禮儀中的「革魯賓之歌」),並特別慶祝某些天使的紀念日(聖彌額爾、聖加俾厄爾、聖辣法厄爾、護守天使)。   人的生命由童年至死亡,常由天使所保護和代禱。「每個信徒都有一位天使在他身旁作為保護者和牧者,為引導他達到永生。」從此世開始,基督徒生活已信仰,參與結合於天主的天使和人類的真福團體。1 聖彌額爾、聖加俾厄爾、聖辣法厄爾總領天使慶日 教會訂在九月廿九日慶祝這三位總領天使。 天使報喜. 聖母和天使加俾厄爾L'annunciazione.Martino di Bartolomeo. Siena, 1389-1435 聖加俾厄爾意為「天主的人」和「天主的力量」(God’s strength),聖經中提到他四次。在舊約中,他曾為達尼爾先知解釋異象(達8:15, 16; 9:21-27);在新約中,他顯現給匝加利亞,報告其妻依撒伯爾要懷孕生子,並取名若翰(路一11~20)。他同時也是向瑪利亞預報耶穌誕生的天使(路一26~38)。聖加俾厄爾是廣播界、通訊界、使者、郵務士、電子業的主保。 聖彌額爾. Denys Calvaert, Saint Michael Archangel, 1582. Bologna, San Petronio  聖彌額爾在聖經中出現十多次,尤其默示錄中更提到「彌額爾和他的天使一同與那龍交戰」(默十二7),最後戰勝了那龍和牠的使者,他的名字有「誰像似天主」(Who is like God.)之意。聖彌額爾是藝術家、騎士、水手、警察、病人和士兵的主保。 聖辣法厄爾與多俾亞. Domenichino (Domenico Zampieri), Landscape with Tobias and the Angel, ca. 1610-12. Landon, National Gallery  聖辣法厄爾意為「天主醫治」(God’s Remedy),共出現23次,都是在多俾亞傳。多俾亞曾在旅途中得到聖辣法厄爾的照顧和保護(參多5-12)。他是盲者、戀人、護士、旅人、醫護人員的主保。
09.29聖彌額爾、聖加俾厄爾、聖辣法厄爾
總領天使慶日 content media
0
0
11
許德育
2022年9月13日
In 信仰問與答
梵諦岡教義部公布《與基督一同復活》訓令,對土葬和火葬作出聲明 2016年10月25日,教義部公布了《與基督一同復活》(Ad resurgendum cum Christo)訓令,重申基於教義和牧靈理由,教會依然提倡將亡者葬在與基督信仰有關的地方,同時也不禁止火葬並針對保存骨灰作出明確規定。 這份文件首先回顧了教會關於埋葬亡者的有關條文。教義部在1963年7月5日的訓令中規定「應忠實地保持埋葬信徒遺體的慣例」,同時表明「火化本身並不違背基督信仰」;教會不再拒絕對那些要求身後火化的信徒施予聖事和舉行葬禮,但選擇火化的理由「不應違背基督信仰教義,或敵視天主教信仰和教會」。 文件接著闡明了亡者土葬的信仰依據,重申耶穌復活是基督信仰的至高真理。藉著祂的死亡和復活,基督從我們的罪惡中拯救了我們,賦予我們新生命:「基督怎樣藉著父的光榮,從死者中復活了,我們也怎樣在新生活中度生」(羅6:4)。復活的基督是我們日後復活的起因與根源。 依循基督信仰的悠久傳統,教會一再提倡應把亡者的遺體葬在墓地或其它聖所。為了紀念主耶穌的死亡、埋葬及復活這個關乎基督信仰的死亡奧跡,土葬乃是表達相信和期待肉身復活的最恰當形式。 關於埋葬已故信徒的肉身 教會重申肉身復活的信德,以及人的身體具有極高的尊嚴。因此,教會不允許在行為和禮儀上對死亡造成錯誤觀念。這些錯誤觀念包括:死亡徹底消除了人的存在;死亡是回歸於大自然或宇宙的時刻、是輪迴進程的一個階段;死亡使人從肉體的牢獄中徹底解脫。 文件指出,教會主張在墓地、教堂内或相關場所埋葬亡者的遺體,藉此保持生者與亡者共融的基督信仰傳統。因此,教會不贊成隱瞞死亡事件或把死亡當作私人的事;教會也反對那種避而不談基督信仰對死亡的意義的傾向。 關於火葬 針對亡者的火葬,文件表明,教會不禁止火化,「除非選擇火化是出於反對基督信仰教義」。教會特別制定了火化應遵行的禮儀和牧靈準則,以期避免各種形式的惡表或宗教冷漠主義。 首先,在正當選擇了火化的情況下,亡者的骨灰必須按照常規保存在一個聖所内,即墓地或教堂内,或教會當局指定的地方。教會視已故信友仍屬於信仰團體,相信「塵世旅途中的信友、處在淨化中的亡者以及天上的真福者彼此相通,共同形成一個教會」。 關於骨灰保存 此外,骨灰應保存在一個聖所内。這樣一來,親屬和基督徒團體便能為亡者祈禱和紀念他們,避免隨著時間的推移亡者被親屬遺忘或缺乏尊重。 有鑒於此,教會不允許在住宅内保存亡者的骨灰。只有在受到地方文化特性限制的嚴重例外情況下,當地主教與主教團或東方教會主教會議協商後,方可准許在住宅内保存骨灰。不過,骨灰不可被不同的家庭成員瓜分;應常常確保骨灰受到尊重且存放環境適宜。 文件強調,為避免存在泛神論、自然宗教或虛無主義的誤解,教會不允許將亡者的骨灰撒入空氣、大地、水中或其它地方,也不允許將骨灰當作紀念物、首飾配件或其它物品。 最後,若亡者生前基於反對基督信仰的理由而公開表明將自己遺體火化並把骨灰撒入大自然界,教會則依照法典條文拒絕為其舉行葬禮。 來源: 梵蒂岡新聞電台 圖片: 台南教區永光墓園
天主教能夠接受環保葬嗎? content media
0
0
1k
許德育
2022年7月18日
In 充實信仰內容
《歷史悠久的職務》宗座牧函 (為設立傳道員的職務) 教宗方濟各 自動手諭 1. 教會內的傳道員職務已相當歷史悠久。神學家們普遍認為最早期的例子已出 現於新約的經卷當中。這種教導性質的服務雛型要追索至聖保祿宗徒致格林多團 體書信中所提及的那些「教師」:「天主在教會內所設立的:第一是宗徒,第二 是先知,第三是教師,其次是行異能的,再次是有治病奇恩的、救助人的、治理 人的、說各種語言的。眾人豈能都做宗徒?豈能都做先知?豈能都做教師?豈能 都行異能?豈能都有治病的奇恩?豈能都說各種語言?豈能都解釋語言?你們 該熱切追求那更大的恩賜。我現在把一條更高超的道路指給你們。」(格前十二 28-31) 聖路加福音開宗明義地說:「德敖斐羅鈞座,我也從起頭仔細訪查了一切,遂立 意按著次第給你寫出來,為使你認清給你所講授的道理,正確無誤。」(路一 3-4)聖史似乎很清楚知道,他的記述要提供一種特定形式的教導,好能為已受 洗的人給予真確的見證。聖保祿宗徒給迦拉達人的書信也提到:「學習真道的, 應讓教師分享自己的一切財物」(迦六 6)。顯明易見,這書信提供另一項細節, 就是生活的共融要成為接受真正教理講授的成果。 2. 基督徒團體的特徵自始就是由男性和女性來擔負各色各樣的職務,因著順從 聖神的行動,奉獻己身,以建樹教會。聖神從不間斷地向已受洗者傾注眾多神恩, 這些神恩有時以有形可見的方式,並以多種表達,直接為基督徒團體服務,以至 神恩被認為是團體中不可或缺的服務(diakonia)。聖保祿宗徒以他的權威就此 作出解釋:「神恩雖有區別,卻是同一的聖神所賜;職分雖有區別,卻是同一的 主所賜;功效雖有區別,卻是同一的天主,在一切人身上行一切事。聖神顯示在 每人身上雖不同,但全是為人的好處。這人從聖神蒙受了智慧的言語,另一人卻 由同一聖神蒙受了知識的言語;有人在同一聖神內蒙受了信心,另有人在同一聖 神內卻蒙受了治病的奇恩;有的能行奇蹟,有的能說先知話,有的能辨別神恩, 有的能說各種語言,有的能解釋語言:可是,這一切都是這唯一而同一的聖神所 行的,隨他的心願,個別分配與人。」(格前十二 4-11) 在新約宏觀的神恩傳統中,可以發現某些已受洗者,以相當有組織、恆常穩固而 有規管的方式,因應生活上的不同處境,執行傳授宗徒和福音教導的職務(參閱 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啟示憲章》8 號)。教會樂意承認這項服務作為個人神 恩的具體表現,且有益於教會實踐福傳使命。縱觀初期基督徒團體委身傳揚福音 的生活,也激勵現今教會去採用可行的嶄新方法,繼續遵從上主的話,向所有受 造物宣傳福音。 3. 兩千年來的福傳歷史,清楚表明傳道員在傳教工作上的效果。主教、司鐸和 執事,連同許多度奉獻生活的男女,一生委身於教理講授,使(基督)信仰能為 每個人的生命提供有效支援。當中一些人也把分享同一神恩的弟兄姐妹集合起 來,並建立修會,全然致力於教理講授工作。 我們不能忘記,曾有不可勝數的眾多男女平信徒,藉著教理講授,直接參與傳揚 福音的工作。這些信仰成熟,並為聖德作出真實見證的男女,在某些情況下也是 一些教會的奠基者,他們甚至最終獻出了生命。今日亦然,許多稱職及委身的傳 道員,都是團體的領袖,在世界各地履行無價的使命,傳揚福音,並使信仰紮根 成長。長久以來,眾多身為傳道員的真福、聖人和殉道者,對教會的使命貢獻良 多,值得肯定,他們不單是教理講授,更是整個基督徒靈修史的豐富資源。 4. 自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以來,教會重新意識到平信徒參與福傳工作的重 要。大公會議的教長一再強調,極需要讓平信徒以不同形式,直接參與「培植教 會」(plantatio Ecclesiae)和基督徒團體發展,以發揮他們的神恩。「有功於向 萬民傳福音的男女傳道員,都是值得稱譽的;他們充滿使徒精神,在廣揚信仰與 教會的事工上,作出了傑出和絕對需要的貢獻。今日,為了對如此眾多的群眾傳 揚福音,並為執行牧靈職務,神職人員太少了,因而傳道員的角色就極其重要。」 (參閱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傳教》法令 17 號) 伴隨著大公會議的豐富教導,有必要重提近數十年來,教宗、歷屆世界主教代表 會議、主教團及個別主教,就教理講授工作的復興,所作出的貢獻和關注。《天 主教教理》(1992)、《論現時代的教理講授》宗座勸諭(1979)、《教理教授 指南》(1971)、《教理講授指南》(1997)和最近頒布的《教理講授指南》(2020), 以及不同國家、地區和教區的教理書,均確立了教理講授的中心地位,就是以信 友的訓練與持續培育作為優先。 5. 主教連同分享其牧靈職務的司鐸團,在其教區內負有作為首要傳道員的使 命;同時,父母也負有培育子女履行基督徒信仰的特殊責任。(參閱《天主教法 典》第 774 條 2 項;《東方教會法典》第 618 條)在無損以上人士的使命和特 殊責任之下,必須承認有些男女平信徒,藉由洗禮,蒙受感召,而成為教理講授 服務的合作者。(參閱《天主教法典》第 225 條;《東方教會法典》第 401 條、 第 406 條)況且,由於我們日益意識到需要在當今世界廣傳福音(參閱《福音的 喜樂》宗座勸諭 163-168 號),以及全球化文化的興起(參閱《眾位兄弟》通諭 100,138 號),平信徒教理講授合作者在今天尤為迫切需要。這需要與年青人 真正互動,更不用說需要創新的方法和資源,好使福音宣講能適合教會福傳工作 的更新。忠於過往,又負任當前,正是教會履行她在世使命的必要條件。 為求激發起每一位受洗者的個人熱誠,並喚醒他們蒙召在團體中履行特定使命的 意識,需要聆聽聖神的呼聲;聖神永不止息地親臨,產生效果。(參閱《天主教 法典》第 774 條 1 項;《東方教會法典》第 617 條)今日亦然,聖神召叫男女 信友整裝待發,為走出去與期待認識基督信仰之美、善、真的人們相遇。牧者的 任務就是在這過程中支援他們,並藉肯定平信徒的職務,去豐富基督徒團體的生 活,好讓「基督徒的價值觀滲透到社會、政治和經濟各層面」(《福音的喜樂》 宗座勸諭 102 號),有益於社會的革新。 6. 平信徒的使徒職責具有無可爭辯的「在俗」意義和價值。這要求平信徒「按 照天主的計畫去參與並安排世俗事務,藉以尋求天主的國」。(參閱梵蒂岡第二 屆大公會議《教會憲章》31 號)在他們的日常生活中,家庭和社會交織在一起, 使平信徒從中明白到自己「天赋的特殊使命,就是通過他們身處的地方與環境, 使教會臨現其中,發揮『地上之鹽』的作用,並結出果實。」(《教會憲章》33 號)然而,我們當緊記,除了這種使徒職責外,「平信徒也被召以不同方式,更 直接協助聖統(聖職人員)的使徒工作,如同那些曾經辛勤協助聖保祿宗徒傳布 福音的男女。」(《教會憲章》33 號) 無論如何,在基督徒團體當中,傳道員所執行的特殊職能,只是眾多服務中的一 項。事實上,傳道員首先被召在傳遞信仰的牧靈服務上,發揮專長,讓信仰在不 同階段得以發展:從喜訊「初傳」(kerygma)到信仰教導,以引發我們在基督 內活出新生命,特別是準備人領受基督徒入門聖事,再而進入延續培育,讓每一 位已受洗者能隨時準備「答覆在他們心中所懷有希望的理由」(伯前三 15)。 與此同時,每一位傳道員必須是信仰的見證人、導師和解釋天主奧蹟的人、同行 者及教育者,以教會的名義施教。唯有透過祈禱、學習及直接參與團體生活,傳 道員才能完整和負責任地發展其身份。(促進新福傳委員會《教理講授指南》 (2020)113 號) 7. 聖保祿六世(St. Paul VI),因其偉大卓見,頒布了《某些職務》(Ministeria quaedam, 1972)宗座牧函,其目的不僅為使讀經員和輔祭員的職務,能適應已 轉變的歷史狀況(參閱《主的神》宗座牧函),更鼓勵各地主教團發展(讀經員 和輔祭員以外的)其他職務,包括傳道員。「除了拉丁教會這些共有的職務以外, 地區主教團仍可基於特別理由,向宗座提出在他們地區設立他們認為有必要和實 用的其他職務,比如:守門者、驅魔員,及傳道員。」《在新世界中傳福音》(Evangelii nuntiandi , 1975)宗座勸諭,教宗也發出同樣的急切邀請,呼籲大家分辨今日基 督徒團體的需要,既忠於自始至今的發展,也延續發展不同模式的新職務,以配 合牧靈工作的更新。「這些職務表面看來是新的,但卻緊繫於教會歷代的生活經 驗,譬如傳道員……這些職務為建立教會、教會生活及成長,並為影響其所處環 境,以及接觸遠離教會的人,都十分有益。」(聖保祿六世,《在新世界中傳福 音》宗座勸諭 73 號) 無疑,「平信徒日益意識到自己在教會內的身分和使命。我們確實寄望有更多心 繫團體的平信徒,儘管他們人數不多,却非常忠於愛德服務、教理講授和信仰的 慶祝。」(《福音的喜樂》宗座勸諭 102 號)隨之而來,對平信徒職務的認受, 譬如傳道員,再三強調每位已受洗者固有的福傳任務;然而,這任務必須以完全 「在俗」的方式執行,以避免任何形式的神職主義。 8. 傳道員職務具有明確的聖召幅度,體現於「傳道員任命禮」,故此要求主教 適切的辨別。事實上,傳道員職務是以恆穩的方式,為教區教長就其地方教會所 認定的牧靈需要提供服務。根據其本質的要求,傳道員職務是以平信徒的身分執 行。那些奉召去分擔本牧函所設立傳道員職務的男女平信徒,須信仰深厚,人格 成熟,積極參與基督徒團體生活,又善於接待他人、慷慨大方,活出兄弟友愛的 共融生活。傳道員該接受適當的聖經、神學、牧靈,以及教育學(教理講授)方 面的陶成,才能勝任作為信仰真理的傳播者,並該有教理講授的經驗。(參閱梵 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主教在教會內牧靈職務》法令 14 號;《天主教法典》第 231 條 1 項;《東方教會法典》第 409 條 1 項)。他們要成為司鐸和執事的忠 誠合作者,準備在需要時行使職務,並由真正的使徒熱忱所推動。 有鑑於此,經過一切充分考量,本人謹以宗座權威,設立平信徒傳道員職務。 禮儀及聖事部也即將出版「平信徒傳道員職務任命禮」。 9. 因此,我籲請各地主教團對設立傳道員職務作出有效回應,制定必要的培育 進程,並釐定擔負此職務的規範準則,並要設計最適當的服務模式,使這些蒙召 的男女平信徒按本宗座牧函的內容,執行職務。 10. 東方教會主教代表會議(Synods of the Oriental Churches),或區域主教會議 (Assemblies of Hierarchs),可根據他們的特別法(particular law),為他們各 自的教會(sui juris),採納本牧函所設立的職務。 11. 牧者們要盡力遵從大公會議教長們所作出的勸誡:「牧者們......深知基督 設立其聖職,並非使他們單獨地承擔教會內全部救世使命,而是藉這崇高的工作 來牧養教友,並同時承認教友的職務及所領受的特恩,使每人各按自己的情況, 同心協力,參與教會共同的工作。」(《教會憲章》30 號)祈願聖神永不止息 地把辨別之恩賜予教會,支持教會的努力,好使平信徒傳道員的職務,能有效促 進所屬團體的成長。 本宗座牧函以「自動手諭」頒布,其規定具決定性和恆常的效力,並在《羅馬觀 察報》公布,即日生效。同時在《宗座公布》刊登,附官方註釋。凡與本牧函相 牴觸的,即使它們有可取之處,一概無效。 教宗方濟各 於羅馬聖若望拉特朗大殿頒布 2021 年 5 月 10 日,聖若望亞維拉司鐸(聖師)紀念日 本人任教宗職第九年
0
0
9
許德育
2022年7月15日
In 充實信仰內容
聖座聖赦院在5月30日週一頒布一道法令,宣布善度第二屆世界祖父母和年長者日的信友獲得全大赦的相關規定。本屆世界祖父母和年長者日將於今年7月24日舉行。 除了慣例條件以外,該法令宣布獲得全大赦的若干條件。所獲大赦也可讓與在煉獄受苦的靈魂。 1、祖父母、年長者和信友於7月24日本著真正痛悔和仁愛的精神參與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大殿主持的隆重慶典,或在世界各地舉行的禮儀,可獲得全大赦。 2、在世界祖父母和年長者日的當天,信友付出充分的時間,親自或通過傳播工具在線上探訪那些有需要或在困難中的年長的弟兄姐妹(例如患病者、被遺棄者和殘障者),可獲得全大赦。 3、患病的年長者和所有那些因嚴重原因不能出門者,他們在精神上參與世界祖父母和年長者日的神聖禮儀,特別是在大衆媒體傳播教宗的講話和不同慶典時,向慈悲的天主獻上他們的祈禱、痛苦和生活中的磨難,可獲得全大赦。 聖赦院所頒的大赦是「來自教會天上的寶藏」。授予大赦的慣例條件是 領受修和聖事 領聖體 按照教宗的意向祈禱 該法令還強烈敦促司鐸們要“隨時待命,以慷慨的精神”為信友實行修和聖事,好能讓信友通過教會的鑰匙權而獲得神聖的恩典。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聖座聖赦院】頒布第二屆世界祖父母和年長者日
全大赦相關規定 content media
0
0
13
許德育
2022年7月15日
In 充實信仰內容
2022 年 7 月 24 日 「雖已年老,仍然結果。」(詠九二 15) 親愛的朋友們: 「雖已年老,仍然結果」(詠九二 15)。聖詠作者的這句話是個好消息,也是我們在第二屆世界祖父母及長者日能向世人宣講的一個真實「喜訊」。這喜訊不僅與世界對於這個人生階段的看法有所不同, 也與我們當中一些長者懷憂喪志,對未來不再抱有期待的心態背道而馳。 很多人都害怕老年。他們認為那是一種疾病,最好避免任何接觸的機會。 「老人與我們無關」,很多人這樣想,「能夠離他們多遠就多遠,也許可 以把他們安置在一些能照顧他們的機構, 讓他們在一起,免得我們要負起他們的重擔。」「丟棄文化」的心態就是: 覺得自己總是與我們當中的弱小者和陌生人不一樣,對他們的脆弱無動於衷,以為「我們」有理由與「他們」各走各路。但事實上,聖經教導我們長壽是一種祝福, 而且長者不應該是被遠離、被拋棄的人,而是天主──豐盛生命的施予者──美善、活著的標記。家中有長者是何等有福!敬愛祖父母的家庭是何等幸福! 其實,老年並不是那麼容易理解的生命季節,即便對於我們這些老人家也是如此。雖然走過了漫長的人生旅程,卻沒有人替我們去準備面對老年,似乎就是這麼令人措手不及。為了這個人生階段,高度發展的社會付出了許多經費,卻無法真正幫助人們去了解它。他們提供的是健康照護計畫,不是富足生命的計畫。1 因此,難以展望未來,也看不見值得努力的前景。一方面,我們試圖隱藏皺紋、假裝青春不老,另一方面,我們似乎只能意志消沉地度日, 默認自己不再能夠「結出果實」。 退休的生活以及孩子的獨立,都使得我們無須再像從前那樣付出大量的精力。一旦意識到自己漸漸使不上力氣,或是開始生病,都會影響我們的自信心。一生為了跟上現世生活快速的腳步而辛苦,但結果似乎只促使我們無奈地接受「丟棄文化」。聖詠的這段祈禱使我們產生共鳴:「在我年老時,求祢不要拋棄我,在我氣力衰弱時,不要遠離我。」(詠七一 9) 然而,同一篇聖詠也勾勒出上主是如何臨在我們的每個生命季節,並敦促我們繼續懷抱希望:當我們白髮蒼蒼,祂還是繼續給予我們更多的生命, 並使我們不致被邪惡所擊倒。只要我們相信祂,就會有更多的力量去讚美祂(參閱:詠七一 14~20),也會發現變老並不只是身體機能的衰退,或是時間必然的流逝,而是一種長壽的禮物。歲數的增長,並不是一種懲罰,而是一種祝福! 因此,我們應當好好看顧自己, 並且學習度有活力的晚年生活,在靈性方面也是如此, 我們要勤奮誦讀天主聖言、每日祈禱,常領受聖事並參加禮儀,從而培養我們的內在生命。這也涵蓋著我們與天主的關係、與他人的關係:我們首先是向家庭、孩子、孫子和孫女們表達誠摯的關愛,而對於貧窮與受苦的人,則以實質的幫助和祈禱來親近他們。這一切都可以幫助我們不再覺得自己好像電影院的觀眾一樣,只能從窗戶去窺探這個世界。 不僅如此,我們更要盡一切所能去認出上主的臨在, 2 猶如「天主殿中的茂盛橄欖樹」(詠五二 10),成為近人的祝福。 老年並不是一段無所事事、功成身退的歲月,而是繼續開花結果的季節: 有一個新的使命在等待我們,邀請我們展望未來。「我們這些老年人所具有的特殊敏銳度,出自高齡的關懷、思想和感情,都讓我們更有人情味, 應當再次成為許多人的召叫,並成為老年人熱愛年輕世代的標記。」3 親愛的祖父母和長者們, 我鼓勵你們在這「溫柔革命」4 ──屬靈、非暴力的革命──當中成為主角,這就是我們能作的貢獻。 這個世界正在經歷一段充斥著艱難考驗的時期,先是突如其來的疫情風暴,之後又有危害全球和平與發展的戰爭。正當上個世紀經歷戰亂的那一輩逐漸消逝,在這時候戰火在歐洲重燃,這些都不是巧合的事。這些重大危機都可能使我們麻木不仁,使我們眼看危及人類大家庭和共同家園的其他「流行病」問題, 或四處可見的各種暴力形式而無動於衷。 面對這一切,我們需要一個深刻的轉變及悔改,使我們卸下心防,並將他人視為自己的弟兄姊妹。作為祖父母及長者,我們有一項重大的責任,就是要教導同時代的人們,如何用我們對孫子和孫女們的溫柔目光和同理心來看待他人。在對近人的關懷中,我們磨礪了自己的人格,而如今我們也可以溫和體貼地去面對最有需要的人,從而成為這種生活方式的導師。這樣的心態或許會被人看作軟弱或消極,但卻不會讓人有壓迫感,反而是屬於要承受土地的溫良的人。(參閱:瑪五 5) 守護世界,是我們受召要結出的果實之一。「我們都曾在祖父母的膝蓋下爬行,也曾被他們用雙手抱過」; 5 但現在是時候輪到我們用實質的幫助或是祈禱來照顧我們的孫子和孫女,以及那些我們尚未遇到或其他因為戰亂而流離失所的孫子和孫女。讓我們效法溫柔體貼的父親聖若瑟,將烏克蘭、阿富汗、南蘇丹等地方的孩子們牽掛在心中。 我們很多人都因為成熟而變得謙遜和睿智,領悟到這個世界亟需要有的意識:我們是無法獨自獲救的,而且幸福是一份共享的食糧。那些誤以為在鬥爭中才能自我實現並獲得成功的人,我們要向他們作見證。每個人,甚至是最弱小的都可以做到: 我們讓自己被其他國家的人照顧,這表示我們不但能夠一起生活,也必須生活在一起。 親愛的祖父母們、親愛的長者們,我們都受召在這個世界做溫柔革命的工匠!讓我們身體力行,並學習更頻繁地去善用我們最寶貴,也是我們的年紀最適合的工具:祈禱。「我們在祈禱時也要成為詩人:樂於用自己的詞彙祈禱,並反覆採用天主聖言所教導的那些詞彙。」6 帶著信心所作的祈禱能使大事成就,能夠陪伴受苦者的哭泣,也能使人回心轉意。我們可以「在一個浩大的屬靈聖所中成為永駐的『合唱團』,以懇切的祈禱和讚美的詩歌,來支持在生活領域中工作和奮鬥的團體。」7 世界祖父母及長者日就是一個機會, 讓我們再次懷著喜樂的心情去宣講: 整個教會都渴望能與這些如聖經所言的「富享天年者」共同歡慶。讓我們一起慶祝!我邀請各位在堂區和團體中宣報這個節日,並拜訪在家獨居, 或是寄居養護機構的長者。讓我們確保今時今日沒有人活在孤獨之中。對於那些不再期待未來、新的友誼和新的相遇能有什麼美好事物的人,只要他們可以等待有人探訪,就足以轉變他們的生活目標。拜訪獨居的年長者,就是這個時代的一種慈善事工! 讓我們請求聖母──溫柔之母,使我們成為溫柔革命的工匠,與她一同將世界從戰爭的魔掌及孤獨的陰影中釋放出來。 我在此保證以摯愛與你們同在,也予以你們各位和你們的家人我的降福,並請你們不要忘記為我祈禱! 教宗方濟各 羅馬,拉特朗聖若望大殿 2022 年 5 月 3 日,聖斐理與聖雅格宗徒慶日 (台灣地區主教團 恭譯) 1 《論老年的教理》:一、時間的恩寵與年紀在生命中的盟約,2022 年 2 月 23 日。 2 《論老年的教理》:五、為下一個世代向上主的眷顧保持忠信, 2022 年 3 月 30 日。 3 《論老年的教理》:三、老年:予涉世未深青年的資源, 2022 年 3 月 16 日。 4 《論聖若瑟的教理》: 八、聖若瑟, 溫柔的父親,2022 年 1 月 19 日。 5 世界祖父母及長者日彌撒講道,2021 年 7 月 25 日。 6 《論家庭的教理》:七、祖父母, 2015 年 3 月 11 日。 7 同上。 原檔全文檔案下載: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WU9ZQjJgXvQyqnsH56b80M9hkePBJqL6/view?usp=sharing
教宗方濟各--第二屆世界祖父母及長者日文告 content media
0
0
15
許德育
2022年7月11日
In 充實信仰內容
文章來源:《聖人傳記》思高聖經學會 出版 聖本篤是西方的隱修制度的始祖,於公元529年在義大利的卡西諾山建立了本篤會隱修院,此地後來成為西方隱修團體生活的中心。 聖本篤 於480年左右出生於Norcia(Perugia)的一個貴族家庭。他在接受啟蒙教育之後來到羅馬,由於厭惡當時羅馬社會浮華奢靡等敗行,年僅十四的他毅然放棄所有,退居到蘇比雅谷(Subiaco)的岩穴度隱修生活。St. Gregory Magnum在所寫的聖本篤傳中說:「敬悅天主是他唯一的渴求(soli Deo placere cupiens)。」 十多年過去了,聖本篤堅苦卓絕的獨修精神感動了在他附近的隱修士,他們紛紛前來請益,請求他擔任他們的長上和導師。聖本篤再三婉辭,終不敵所求,答應下山主持院務。當他發現弟兄們的生活遠離正道而嘗試糾正他們,嚴令大家謹守院規時,修士們竟由於難忍約束而起意謀害他。他們指派弟兄手持毒酒請他祝福,當聖本篤抬手在杯上劃十字聖號時,酒杯竟立即破裂粉碎。聖本篤終其一生神蹟不斷,但在此次酒杯事件後,他離開了修院,再次回到最初獨修的岩穴。 然而他十多年獨善其身的修道生活畢竟到了尾聲,由於許多矢志隱修的志士前來求教,他終於欣然地收留他們,把他們分組成小型的靈修團體。其後聖本篤依此形式在蘇比雅谷陸續建立了十二座隱修院。 公元529年,聖本篤離開了蘇比雅谷,和少數幾位門徒來到羅馬與那坡里中間的卡西諾山(Monte Cassino)。他選擇這座山的原因不得而知(參閱:但丁:神曲天堂篇XXII, 37),也許是和一些恩人的捐贈有關。 他天性篤實,富於實際操作的神恩,親自帶領修士們徒手砌牆、鋸木,將原有的聖堂迴廊改成會院團體的祈禱所;同時把剩餘的空間改成修士和朝聖者活動和休息的場所。 最後他還在山頂建造了聖瑪爾定堂,並在山頂墓園立了一座小堂奉獻給洗者若翰。也就是在這個山頂,後來成為聖本篤和他妹妹聖思嘉的墓地,這個墓地目前就位於現今大殿的地窖,也正是大殿主祭台的正下方。 除了創設隱修會,聖本篤還努力傳播福音給山下平原的百姓們,他也把這個使命交付於他的隱修團體。直到今日山下的卡西諾城及其周圍的二十個行政區的牧靈工作,都還是託付給卡西諾山本篤會院院長負責。 聖本篤於卡西諾山的會院中完成會規的撰寫(下圖),根據Bossuet的意見,這部會規堪稱為一個小型福音撮要。這部本篤會規奠定了西方隱修生活的模式,他因此被尊為「西方隱修之祖」。 公元547年,這位一代宗師年近七十,終於在Montecassino的隱修院裡走完塵世之旅。聖本篤臨死前,感到力氣漸漸褪去,遂要求會士們把他抬到聖馬丁小堂(S. Martino Oratory),他恭領聖體之後伸手向天,閤眼而逝。當日是主曆547年3月21日,他和妹妹兩人的遺體同葬於聖堂祭壇的下方。 聖本篤不僅是工程技師和洞穴學者的保護聖人,而且當教宗保祿六世於1964年10月24日往訪本篤會時宣佈他為歐洲的主保,讚揚聖本篤「是和平統一的使者,西方文明的大師,尤其是信仰的先鋒和西歐隱修生活的始祖。」 聖本篤驅魔聖牌介紹: 正面: 1、本篤像:右手持十字架,左手持聖經。(象徵遵行天主旨意之人) 2、聖人背後的文字:Crux Sancti(縮寫為S.) Patris Benedicti:聖父本篤的十字。左右上方各有一個神的保護符號。 3、後面是一杯毒酒和口銜毒麵包的烏鴉。 (聖人識破了對他的兩次毒害:一次有人往酒中下毒,聖人用餐前,向酒杯劃十字降福,酒杯破裂;一次有人在聖人的麵包中下毒,聖人拿起麵包,擲向窗外,並命令烏鴉將麵包叼往無人荒野。) 4、聖人腳下:EX.S.CASINO MDCCCLXXX:1880年,自“加西諾聖山”。 5、聖人像周圍文字:Eius in obitu nostro(縮寫為nro)prasentia muniamur:藉彼臨現護佑我等於臨終時。 背面: 6、十字架頂端:PAX:和平。 7、十字架縱向:C.S.S.M.L.全寫:Crux sacra sit mihi lux:聖十字架為吾之光明。 8、十字架橫向:N.D.S.M.D.全寫:Nunquam draco sit mihi dux:毒蛇永勿引我路。 9、十字架周圍四圓圈內字母:C.S.P.B.全寫:Crux Sancti Patris Benedicti:聖父本篤之十字。 10、背面外圈文字,第一組:V.T.S:全寫:Vade retro Satana:撒旦退矣。 11、第二組:N.S.M.V.全寫:Nunquam suade mihi vana:勿以虛妄誘我等。 12、第三組:S.M.Q.L.全寫:Sunt mala quae libas:爾授我等以鴆酒。 13、第四組:I.V.B:全寫:Ipse venena bibas:爾自飲之。
07.11 聖本篤(St. Benedict ) content media
0
0
147
許德育
2022年7月07日
In 充實信仰內容
  臺灣教會本主日慶祝聖趙榮司鐸及中華殉道諸聖節,此節日在普世教會的禮儀日曆中,原於每年7年9日慶祝,台灣本地教會也因考量牧靈,將之移至主日慶祝。除了感恩禮之外,也可舉行敬禮中華殉道聖人儀式(參附檔如上),而聖堂內布置放上中華殉道諸聖像。   以往有幾位畫家試圖畫中華殉道諸聖,皆有其藝術家個人的特色風格。無論本堂敬禮其聖像或信友在家裡布置另一幅聖像,但很明顯的共同點是看到一群年長和年輕、男女、平信徒和聖職人員、主教和神父、修女和修士、中國人和外國來的、連慕道者也有。當然,在任何聖像中,詳細計數一百多位也無不可能。   若望保祿二世教宗於2000年大禧年,以120位中華殉道者為聖人。另,董文學司鐸於1996年亦宣為聖人。其實,這121位在中華土地上的殉道聖者,也代表眾多的殉道者,雖尚未宣聖,甚至歷史沒有記載每位的姓名,但是這群聖人已為復活的基督作證,也值得教會的敬禮。   在聖像裏,可看到「如此眾多如雲的證人,圍繞着我們」(參:希12:1),他們的共融源於天主聖三的共融,使命也源於天主聖三的使命。在聖洗聖事中,聖人也參與耶穌的死亡且分享基督的復活,獲得基督徒的身分,加入基督教會的共融,分擔基督教會的使命。殉道諸聖人的聖像,不是特地注重個別的成就,而是慶祝共同的見證。   在中華殉道諸聖上,我們可看到同道偕行:以共融、參與及使命來體現共議性的教會。祈願今日教會同樣,答覆主的召喚,給世界作證。在感恩禮中,我們圍繞基督祭台,這群殉道諸聖人也圍繞着我們、鼓勵我們、為我們代禱。 全能、仁慈的天主,我們感謝祢,因為祢恩賜我中華教會產生了如此眾多的聖人、聖女。聖趙榮司鐸及同伴,他們曾為祢作證,不畏強權暴力,甚至為堅持信仰,犧牲性命;懇求祢恩賜我們堅強的信德,使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尤其在教難時,常表現出對祢和教會的忠信,至死不渝。以上所求,是靠你的子,我們的主、天主、耶穌基督,祂和你及聖神,永生永王。(集禱經) ※ 全圖文摘錄自聖博敏神學院禮儀研究中心
2022.07.09中華殉道聖人節 content media
0
0
42
許德育
2022年7月04日
In 充實信仰內容
7月3日 聖多默(St. Thomas the Apostle)宗徒 聖多默是猶太加里肋亞人,出身貧賤,耶穌揀選他為宗徒。「多默」二字是希伯來語,有「孿生子」的意思,希臘文為「狄狄摩」。 耶穌到猶太去復活拉匝祿的時候,宗徒們勸阻他:「老師,猶太人圖謀砸死你,你怎麼還往那裡去?」多默道:「我們也去,同你一起死吧。」由此可知多默多麼熱愛耶穌。 最後晚餐後,耶穌對宗徒們說:「我去的地方,你們知道那條路嗎?」多默問道:「主,我們不知道你往哪裡去,怎麼會知道那條路呢?」耶穌答道:「我是道路,真理,生命;除非經過我,誰也不能到父那裡去。」 一提起多默的名字,就聯想到他在耶穌復活後那種倔強、不輕信的態度。耶穌光榮復活,當天就顯現給宗徒們,恰巧多默不在場,別人後來將耶穌復活的喜訊告訴了他。他說道:「我除非親眼看見他手上的釘孔,用我的指頭,探入釘孔;用我的手,探入他的肋旁,我決不信。」八天以後,宗徒齊集屋內,門戶緊閉,耶穌突然進來,站在他們中間道:「願你們平安!」然後對多默說:「伸你的指頭到這裡來,看看我的手,伸你的手探我的肋旁.不要做無信的人,而要作有信的人。」多默高呼道:「我主!我天主!」耶穌對他說:「你因為看見了我,才相信了;那些沒有看見而相信的,才是有福的。」 上面這段事,活現出多默是如何固執,除非親眼目睹,否則決不相信。聖額我略道:「天主上智這樣安排,完全是為了堅固我們的信德。我們相信耶穌的復活,不僅是依賴聖女瑪達肋納的傳報,也依賴這位懷疑不信的多默宗徒。鐵一般的事實,放在他前面,不由他不信,他過去越固執,他的證言就越可靠。」 聖神降臨後,多默到巴爾諦、米太、波斯和印度等地傳揚福音,勸化了無數異教徒。 馬旦王的妻子、兒子、和當地許多貴族都皈依了天主教。國王大怒,將多默拘捕。聖人在加拉彌納遇難,遺骸最初被迎往敘利亞愛德撒安葬,最後遷往意大利窩爾多納城。
0703聖多默宗徒 content media
0
0
16
許德育
2022年6月24日
In 充實信仰內容
耶穌聖心節是典型的敬禮性慶節,由近代才開始,但實際上民間很早就敬禮耶穌聖心。從第十二世紀開始,這種原本純屬私人性與個人性的敬禮逐漸盛行。這種敬禮的推廣亦應歸功於當代的一些聖人聖女,如:聖安生(St. Anselmus)、聖潔如(St. Gertrudes)、聖方濟‧沙雷(St. Franciscus de Sales)等;於十六世紀創會的耶穌會士也熱心推動此敬禮。   不久後,耶穌在法國靠近里昂附近小鎮(Paray le Monial)「往見修女會」會院聖堂,多次顯現給瑪加利大修女,吩咐她推動此敬禮,敦請教會當局訂立一特別慶節。耶穌敞開胸膛,手指戴有茨冠的聖心,向她說:「你看,這顆心愛人之情如何深摯,而世人給我的報答,卻是傷害苦痛,我願妳作我聖心的使徒,使世人能承受我聖心的恩惠……。為賠補我在聖體聖事內所受的種種凌辱,應在聖體節八日後的星期五訂立一個慶節。」   對於私人所接受的啟示,教會一向非常審慎。因此耶穌聖心節並沒有很快就訂立。一百年後(1765)教宗克勉十三世才允許波蘭及葡萄牙慶祝耶穌聖心節,但此節日仍屬地方性的,直到1856年,教宗碧岳九世(1846-1878)才把此慶節推廣到全教會中。   教宗良第十三世(1878-1903)於1899年,在本節日曾把整個人類奉獻於耶穌聖心,並明令以後各教堂在此節日重新奉獻。1928年頒布通諭,命令普世教會在聖心節日明供聖體,守聖時,公誦「向耶穌聖心贖罪經」,以及「聖心禱文」等經文。 參考書目:趙一舟著,《我們的慶節》,台北:見證月刊,1992。 本文取自:聖博敏神學院禮儀研究中心
耶穌聖心節(聖體聖血節後週五) content media
0
0
41
許德育
2022年6月23日
In 充實信仰內容
福音--瑪十六13-19 伯多祿的信仰宣示和耶穌的回應 林思川神父 【福音:瑪十六13-19 】   那時候,13耶穌來到了斐理伯的凱撒勒雅境內,就問門徒說:「人們說人子是誰?」14他們說:「有人說是洗者若翰;有人說是厄里亞;也有人說是耶肋米亞,或先知中的一位。」15耶穌對他們說:「你們說我是誰?」16西滿伯多祿回答說:「你是默西亞,永生天主之子。」17耶穌回答他說:「約納的兒子西滿,你是有福的,因為不是肉和血啟示了你,而是我在天之父。18我再給你說:你是伯多祿(磐石),在這磐石上,我要建立我的教會,陰間的門決不能戰勝她。19我要將天國的鑰匙交給你:凡你在地上所束縛的,在天上也要被束縛;凡你在地上所釋放的,在天上也要被釋放。」 【經文脈絡】   這個主日的慶日福音選自瑪十六13-19。照瑪竇福音的結構而言,這段記載是福音第一部分的結尾。這段發生在斐理伯的凱撒勒雅地區的故事,就內容而言是福音的一個高峰,談論基督徒團體對耶穌這個人的認識,以及教會團體的建立和發展的基礎。 斐理伯的凱撒勒雅   「凱撒勒雅」意思是凱撒的城。大黑落德王的兒子斐理伯,為討好羅馬皇帝而在約但河源頭,現今以色列國最北方的邊界,建造了一座城獻給皇帝,故取名為「凱撒勒雅」,一般人稱之為斐理伯的凱撒勒雅,以區別另一座位於地中海岸邊的凱撒勒雅城。 「人子」耶穌   耶穌和門徒們來到這個地區,向他們提出關於祂自己身分的問題:「人們說『人子』是誰?」「人子」是聖經中耶穌的名號之一,但祂在世上時,從未以第一人稱的方式用這個名號來指稱自己。在這裡瑪竇把「人子」這個稱號直接用在耶穌身上,雖然仍是以第三人稱的方式提出,但已是在復活信仰的影響下的用法。瑪竇的信仰團體在閱讀此福音時,感到自己應該回答這個問題:「對他們而言,到底耶穌這個人是誰?」伯多祿的回答,便是代表他們的信仰。 一般猶太群眾對於「人子」的意見   「人子」的概念源自於達尼爾先知書(尤其是第七章),其中人子被表達為末世的審判者。在猶太信仰中,人子這個圖像漸漸形成末世性的默西亞的另一種稱號。因此這段經文大概反應出,耶穌時代的人對「人子」一般的看法:很可能若翰洗者、厄里亞和耶肋米亞都曾被部分猶太人視為是人子。 門徒(伯多祿)的意見   群眾們的意見當然不是耶穌真正發問的目的,祂真正想知道的是門徒們的意見。西滿伯多祿回答了這個問題:「你是默西亞,永生天主之子。」   「天主子」這個稱號指出耶穌獨有的尊榮地位:只有祂是天主所生的(瑪三17,十七5),耶穌也曾如此稱呼自己和天父的關係(十一27),門徒們在耶穌平息風浪後也朝拜祂說:「你真是天主子!」(十四33)   天主是「生活的天主」!聖經用這種稱號來稱呼天主,一方面表達出天主和邪神偶像不同(列下十九4;得前一9),另一方面強調祂的真實性及創造生命的能力(歐二1;格後三3;瑪二二32)。「永生天主之子」這個稱號標示耶穌是默西亞,擁有完滿的天主性,是救恩的施行者 ——當然,這已是復活光照下的信仰表達。 天主的啟示   面對伯多祿的回答,耶穌給予讚美,稱他是有福的!但耶穌也立即指出伯多祿之所以有福,並不是因為他有超越他人的認識能力,而是因為他得到天主的啟示。瑪竇用了閃族表達自然的人性的方法「肉和血」,藉以凸顯天主的啟示。沒有人可以單憑自己的力量認識耶穌的真實身分,西滿伯多祿的信仰宣示是來自天主的啟示,天主的恩寵。 西滿更名為伯多祿   耶穌接著給西滿取了一個別號叫伯多祿(petros),它的陰性形式為petra,其意思是「磐石」,這裡取其象徵的意義,因為耶穌要使伯多祿成為教會的基礎。   「教會」所指的是耶穌由古老的天主子民中所召集的團體,包含一切「以色列家迷失的羊」(瑪十6,十五24),但她更是一個開放的團體,接納一切答覆耶穌召叫的人。如果把眼光擴大到復活後蒙召的外邦人,那麼這個耶穌所宣告的教會,就是耶穌的救援工程 --祂的生活、死亡以及復活的結果--在歷史中的延續。這個教會必將永遠常存,任何毀滅性的死亡力量絕不能傷害她。 伯多祿的權力   誰掌管一座房屋或殿宇的鑰匙,便是擁有該建築物的一切權力(依二二20-22)。耶穌許諾將「天國的鑰匙」交給伯多祿,在此所談論天國,根本上是指基督徒所渴望進入的、完全實現的天國;而教會則是在天國圓滿實現之前的象徵。耶穌永遠都是教會真正的主,伯多祿以和耶穌完全一致的心意在現世行使職權。進入天國的條件在於堅守耶穌的教導,實踐祂所要求的義德;伯多祿的責任便是督促信仰團體完成這些條件。   耶穌給予伯多祿在世上「束縛」與「釋放」的權柄,這句話使「鑰匙」所象徵的意義更形具體:藉著宣講天主的旨意,以及判斷人們是否滿全天主旨意,伯多祿有權給人打開或封閉天國之門。對瑪竇的教會團體而言,伯多祿是最有權威的教師以及信仰傳統的保證。但是,這個權威並非唯一的、排他的,因為耶穌也把相同的權柄賜給了全體門徒(參閱:瑪十八18)。 【綜合反省】   相信耶穌是默西亞(基督),是天主子,並非來自於「肉和血」,不是人的理智思辨或研究成果,而是天主白白的賞賜。誰得到這個來自天主的啟示,真是有福!耶穌稱許西滿的信仰,而使他成為伯多祿(磐石),成為教會的基礎,這個教會將永遠長存,直到人子從天上再來之時。
2022.06.26 丙年聖伯多祿及聖保祿宗徒慶日 content media
0
0
38
許德育
2022年6月22日
In 充實信仰內容
#耶穌會聖人┃ #聖內思.公撒格(聖磊思)會士紀念 聖內思公撒格是青年的主保聖人寄世僅僅二十三寒暑, 卻給我們留下了卓絕的芳表, 內思是義大利人,生於西元一五六八年, 父親是位候爵,他希望把內思訓練成一位軍人, 日後可以克紹其裘光耀門楣。 內思的母親是一位熱心的教友, 母親教他怎樣祈禱、怎樣和天主密談, 這對日後內思的神修生活是一個寶貴的啟蒙。 那時,有一個新興的修會叫耶穌會,是聖依納爵創立的, 雖然初興但名聲遠播,在歐洲及亞洲都有耶穌會的足跡。 有一天內思向父親透露想進修會的意願, 父親勃然大怒;內思經過兩年的努力,終於感動了父親進入了修會。 入修會後,凡有賤役常欣然接受,身上也常穿著破衣。 西元一五九○年,羅馬城中遭飢荒且流行瘟疫, 內思常在醫院服事病人,同伴都稱他是愛德的天使; 有一次,內思到醫院的途中,遇見一位病人, 他把病人背到醫院,當天夜裡內思回到修會便病倒了, 他想不久就要飛升天上,心中喜不自勝, 幾天後,修士們見他好些就對他說:「天主可能要留下你了?」 內思回答說:「今晚我就要走了」, 當聖內思棄世升天,年僅二十三歲。 現在在羅馬聖母神慰醫院的客廳裡, 有一座少年修士背著一位病人的雕像, 上面用拉丁文刻著: 「一五九一年,本城流行瘟疫,耶穌會會士內思公撒格, 背負病人進醫院,染上時疫,為愛德致命」... 請爲青年祈禱,請爲愛滋病患祈禱 瞭解更多聖人事蹟 https://bre.is/t8bHJQMk 《索引》耶穌會服務 https://linktr.ee/amdgchn Photo ©CatholicNewsAgency #青年主保
06.21 聖磊思(St. Aloysius Gonzaga) content media
0
0
11
許德育
2022年6月21日
In 充實信仰內容
本主日慶祝基督聖體聖血節,按照禮規,彌撒可唱或誦讀〈基督聖體聖血節繼抒詠〉。每個準備感恩禮的禮儀團體包含聖詠團、讀經員和主禮,都得考慮他們的個別實際情形,以及提前協調且決定是或否要唱或誦讀之。當然,可能有些人想要先回答另一個更基本的問題,「繼抒詠」是什麼?似乎在禮儀中很少遇到繼抒詠。   今日天主教禮儀規定每年兩次感恩禮必唱或誦讀繼抒詠:一、復活主日繼抒詠:〈讚頌逾越節的犧牲〉(Victimae Paschali Laudes);二、五旬節繼抒詠:〈天主聖神請降臨〉(Veni Sancte Spiritus)。繼抒詠的名稱取自拉丁文歌詞的首句。然而,本主日可自選唱或誦讀,而基督聖體聖血節的繼抒詠為〈熙雍!請吟詠歌唱〉(Lauda Sion Salvatorem)。   另外有兩個繼抒詠,通常在時辰禮儀(日課)而不是在感恩禮有的,所以可能沒有太多教友熟悉之。追思已亡日與為亡者時辰禮儀的繼抒詠,則稱為〈震怒之日〉(Dies Irae)。還有,在彌撒經本與時辰禮儀上有自選的痛苦聖母紀念日的繼抒詠〈聖母侍立架旁〉(Stabat Mater)。   今日感恩禮目前保留以上特殊節日隆重禮儀用的傳統繼抒詠,但在中世紀禮儀年,除了懺悔期外,似乎每主日及節日都有其專用的繼抒詠,而且多數為自選。其中主教座堂、修院的聖樂資源豐富,可能經常唱繼抒詠,但鄉下的小堂區可能甚少選擇之。第十六世紀的禮儀改革減少繼抒詠的使用,但仍有部份地方教會及修會保留較豐富的繼抒詠傳統。總而言之,繼抒詠不是感恩禮必然的部分,其言語也不是直接取自聖經。因而,今日禮儀保留繼抒詠,是為節日或特殊日子使用,也就是主要為了更加隆重地舉行禮儀。   關於繼抒詠的起源,多數的禮儀史與聖樂史專家認為,與福音前歡呼詞(阿肋路亞)的短語有關。歡呼詞的短語通常取自聖經,繼抒詠是反省短語或節日的意義,亦是預備福音的宣讀。作者來源與其它聖樂類似。而基督聖體聖血節的繼抒詠,由聖多瑪斯第十三世紀著作,反思基督聖體聖血神聖奧蹟的意義及其意境之美。   在此也鼓勵禮儀小組,可參閱反省繼抒詠的內容和意義,同時也參考音樂家的建議,做最適當的安排。 … 請盡所能,歌頌歡呼, 稱揚贊不勝贊的救主, 因為言語有限,何能勝贊。 耶穌基督的聖體, 是給人生命的活糧, 是今天特別歌頌的主題。… ※ 圖文取自聖博敏神學院禮儀研究中心
06.19基督聖體聖血節 content media
0
0
34
許德育
2022年6月13日
In 充實信仰內容
聖安多尼在一一九五年八月十五日,生於葡國里斯本的一個貴族家庭。他自幼熱心侍主,十五歲加入聖奧斯定會;廿五歲轉入方濟各會,渡祈禱、赤貧、謙卑的生活。 因天才橫溢,學識廣博,他被委派作巡迴講道。 他不但精通聖經,被譽為【聖經的活庫】;而且善於講道,被封為【教會的聖師】。 此外,他也熱愛窮人,樂善好施,後人為向他謝恩所派的麵包被稱為【聖安多尼麵包】。 一二三一年六月十三日,他積勞成疾,榮歸天國於意國巴度亞,因此得名為【巴度亞的聖人】,享年卅六歲。他安葬之日(六月十七日)「星期二」,這是天主要光榮他和賜給世人一位奇蹟聖人的一日!他的出殯因頻報奇蹟:盲者復見,聾者得聞,啞者能言,跛者能行……而演變成為凱旋式的巡遊。「星期二」的敬禮,從此奠定。 不到一年,因他的懿言奇行,膾炙人口,就被教宗封為聖人。天主要他成為有求必應的代禱者,因此,敬禮他的人,遠近皆是,連回教徙和印度教人都尊敬他。 原文:https://www.anthonychurch.org/zh/st-anthony-story/
6月13日 聖安多尼(St. Antony of Padua) content media
0
0
23
許德育
2022年6月11日
In 充實信仰內容
文章來源:《聖人傳記》思高聖經學會 出版 巴爾納伯是初期教會重要人物,是若望馬爾谷的表兄(哥四10)。宗四36提到他是生於賽浦路斯的肋未人,本名為若瑟,宗徒們給了他「巴爾納伯」這個別號,意思是「安慰之子」,為人慷慨大方,「是個好人,充滿聖神和信德」(宗十一23),在宗十四4和14節也稱呼他為「宗徒」! 在耶路撒冷的初期基督徒團體中,巴爾納伯特別關照剛剛悔改皈依,尚未取得信任的保祿(宗九26-27)。他被耶路撒冷團體派遣到安提約基雅的新興教會中,把保祿由塔爾索帶到此地,一起工作了一整年(宗十一22-26);然後二人帶著幫助耶路撒冷的捐款及救濟物資前往聖城(宗十一29-30),並於其後帶著若望馬爾谷回到安提約基雅(宗十二25)。 在安提約基雅教會的「先知與教師」名單中,巴爾納伯排名居首,而掃祿位處最末(宗十三1)。他們二人被安提約基雅教會派遣外出向猶太人及外邦人宣傳福音,並有馬爾谷同行。這次福傳旅程經過下列階段(地方):賽浦路斯(宗十三4-12);旁非里亞的陪爾革,馬爾谷卻沒有繼續跟隨,而和他們分手返回耶路撒冷(宗十三13);丕息狄雅的安提約基雅(宗十三14-52);依科尼雍(宗十四1-6);呂斯特辣,保祿和巴爾納伯在此醫治一位癱子(宗十四7-19);德爾貝(宗十四20);最後又循著原來的路線返回敘利亞的安提約基雅(宗十四21-28)。 在安提約基雅教會產生一個重大爭執:是否新悔改皈依基督信仰的外邦人必須接受割損?這個問題使教會面臨第一個重大分裂危機。巴爾納伯和保祿必須和耶路撒冷原始團體的領導者商討(宗十五1-4、12;參閱:迦二1-13);而這「為了我們主耶穌基督的名字,已付出了自己性命」(宗十五26)的兩個人,也受委託將「宗徒會議」的結論帶回安提約基雅教會(宗十五22-25)。 又過了一段時間後,巴爾納伯和保祿發生激烈爭吵,因為保祿邀請巴爾納伯再次展開福傳旅程,巴爾納伯願意帶著馬爾谷同行,但保祿卻嚴詞拒絕。二人於是彼此分離,保祿帶著息拉前往小亞細亞,巴爾納伯則帶著馬爾谷乘船開往賽浦路斯(宗十五36-40)。也許,二人後來有和好並再度一起為福傳而工作(參閱:格前九6)。
6月11日 聖納博(巴爾納伯St. Barnabas) content media
0
0
8
許德育
2022年6月09日
In 充實信仰內容
天主聖三節   「讚美天主聖父,唯一聖子及聖神,因為祂向我們施展了仁慈。」(進堂詠)   在五旬節後的主日,也就是今年的6月12日,慶祝「天主聖三節」。有時候可感覺到天主聖三的奧蹟深奧、不容易理解、離普通生活很遠,不過,我們基督徒生活皆於天主聖三內。藉著本節日,希望加強我們對於天主聖三的意識及敬禮。   我們每次的禮儀都以天主聖三的奧蹟開始:「因父、及子、及聖神之名…」致候詞之後,可簡短地介紹本日禮儀或慶典。因此,主禮先奉天主聖三的名,會眾回應「阿們」,而後才用個人的言語,歡迎參禮者、介紹慶典、為聖經章節做引言等。其實,整個的禮儀都是解釋天主聖三在基督徒生活中的意義及落實。   並且我們整個的基督徒生活,皆以因父、及子、及聖神之名而進行的。好像有些人覺得禮儀應解釋:「我們的祈禱是因父、及子、及聖神之名」。實際上,那種的說法縮小禮儀的真意。為基督徒而言,我們所有的一切都是因聖三之名,而禮儀中從頭到尾,我們肯定慶祝此奧蹟。在禮儀之外,我們同樣生活、行動、存在,都在天主聖三內,因父、及子、及聖神之名。   最後,在禮成式彌撒經文也呼求天主聖三奧蹟,祈願全能的天主聖父、聖子、聖神,降福及派遣祂的子民。基督徒所擔負的使命就是參與天主的生命及使命。 ※圖文取自聖博敏神學院禮儀研究中心
2022.06.12天主聖三節 content media
0
0
16
許德育
2022年6月08日
2022.06.09我們的主耶穌基督-永恆的大司祭慶日 content media
0
0
20

許德育

編者
管理員
更多動作
bottom of page